老挝正在探索一种新方式来偿还数十年来水电建设积累的债务:将过剩电力转化为比特币。9月17日《南华早报》在报道中直白地指出:"背负债务与过剩电力的'东南亚电池'正瞄准高耗能的加密货币挖矿以谋求盈利。"文章将这一举措置于水电驱动的发展模式背景下,该模式导致老挝经常面临电力滞销和日益沉重的还款压力。
政策逻辑非常清晰。比特币挖矿能将电子转化为全球流通资产,且可直接部署在水电站附近,既能缓解输电瓶颈,又能消纳季节性过剩电力。老挝多年来一直推动电力出口(《南华早报》指出去年电力约占该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但出口协议与电网建设常与发电量不匹配,加剧了水电项目硬通货债务与电费收入周期错配的问题。
据《南华早报》报道,"环保人士将转向加密货币视为能源政策缺陷的表现,该政策使老挝负债累累且无法消化过剩电力。"这份中文报道援引湄公河能源生态网络主任Witoon Permpongsacharoen的观点:"老挝允许电力用于加密货币挖矿显然不是由内部条件驱动,而是源于该国深陷债务且无力偿还的现状。"
若实施,这并非老挝首次涉足数字资产挖矿。2021年9月,政府启动试点项目,授权六家企业在受监管的购电条款下开采交易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此举被普遍解读为吸纳中国监管打击后外迁矿商的尝试。
但政策在水文压力与电网限制下反复摇摆:2023年8月,老挝国家电力公司(EDL)以干旱缺电为由停止向比特币矿场供电;至2024年5月,路透社报道加密货币数据中心占全国用电量"超三分之一"并导致停电,促使当局暂停新项目审批,尽管同时也在评估稳定供电的方案。
财政背景可解释这种政策回温。世界银行预测2025-2028年老挝年均公共外债偿债额约13亿美元(约占年GDP的9%),在核心水电资产尚未完全投产的情况下,融资需求持续高企。今年另有多篇报道凸显压力:某中国水电站运营商因EDL拖欠5.55亿美元费用启动仲裁,暴露国家电力部门的财务困境。
但"电力过剩"的说法需辩证看待。水电产出受降雨不稳定及气候变暖影响波动大,而出口渠道仍面临政治与商业复杂性。老挝雨季电力过剩,旱季却需从邻国进口。这些结构性矛盾恰恰是比特币矿场等可中断负载实现闲置电力货币化的机会窗口——直到枯水期来临。
支持"废弃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分析师发现更广泛的趋势。"不丹、埃塞俄比亚,如今老挝都在用比特币挖矿变现废弃可再生能源,"比特币气候活动家Daniel Batten在《南华早报》报道传播时通过X平台写道,将此战略视为2025年"能源范式转移"的一部分。
不丹今年公开推进水电挖矿,称比特币是"战略电池"以套利季节性过剩电力并资助发展;埃塞俄比亚电力公司表示十个月内通过向矿商出售过剩水电创收约5500万美元。老挝计划将遵循类似模式,尽管其水文条件更脆弱且资产负债表约束更强。
截至发稿,BTC报价117,228美元。